文章详情

微生物名词解释3

日期:2024-05-04 12:32
浏览次数:7075
摘要:
★★★
1、根土比根土比是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2、植物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寄生或附生于植物根系、茎杆、叶面而从植物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水分,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甚至死亡的微生物。
3、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主要类型,是由于菌根菌丝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特殊的变态结构泡囊(Vesicule)和丛枝(Arbuscule),而用其英文打头字母得名。
4、内生菌根:在**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中**菌丝可以穿透根表皮层,进入皮层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也有部分**菌丝可穿过菌根的表皮生长到根外,有助于扩大根的吸收,但主要是在皮层细胞间纵向延伸,或盘曲于皮层细胞内。这种菌根称为内生菌根。
5、外生菌根:是指菌根菌菌丝在植物根表面生长并交织成鞘套包在根外。鞘套外层菌丝结构疏松,并向外延伸使表面呈毡状或绒毛状,并代替根毛起吸收作用。内层菌丝可进入根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但不进入皮层细胞内。
6、菌根菌:是指能与植物形成共生联合体菌根的** 。
7、植物根际:是指在植物根系影响下的特殊生态环境,一般指距根表2mm以内的土壤范围称为根际。
8、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处于植物根际这个特殊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区系。
9、微生物寄生:在微生物寄生关系中,凡被另一类微生物寄生于体表或体内,细胞物质被另一类微生物获取为营养,*后发生病害甚至被裂解死亡的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寄生。
10、微生物寄生物:在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中,凡寄生于另一类微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另一类微生物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微生物,称为微生物寄生物。
11、根瘤: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根瘤菌共生体,具有固氮作用的特殊结构。
12、微生物之间的接力关系:是指微生物在分解复杂大分子有机物质时需要有多种微生物协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乙种微生物以甲种微生物代谢产物为营养基质,而丙种微生物又以乙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营养基质,如此下去,直至彻底分解,这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接力关系
13、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种微生物吞食或消化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如原生动物捕食**,放线菌和**孢子等。
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结构的共生体,两者**互为有利,生理上发生一定的分工,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其他微生物种一般不能代替共生体中的任何成员。且分开后难以独立生活,但不排除在另一生境中独立生活。
15、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栖关系: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时,双方在营养提供或环境条件方面都得益的关系。
16、微生物之间的偏利互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一个群体得益,而另一个群体既不得益也不受害的情况。
17、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的表面或体内,并从后一种微生物的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常导致后一种微生物发生病害或死亡的现象。
18、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19、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群生活于同一环境中时,竞争同一基质,或同一环境因子或空间而发生的其中一方或两方的群体大小或生长速率受到限制的现象。
2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单位土壤(m3或kg)中微生物细胞的重量。
21、微生物生态系:即是在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参与整个生态系中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和强度的体系。
22、发酵性微生物区系:是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质很敏感,在有新鲜有机质存在时,可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有机质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区系,其数量变幅很大。
23、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微生物类群。
24、清水型水生微生物:主要是指那些能生长于有机物质不丰富的清水中的化能自养型和光能自养型的微生物,如硫**、铁**、蓝**等。
25、腐生型水生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利用进入水域的腐败有机残体、动物和人类排泄物,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为营养,转化这些有机物为无机态物,使水质净化变清,而微生物本身得到大量繁殖的一类微生物。
26、土壤微生物区系: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活动强度。
27、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采用多种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培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各个组成成分,从而认识特定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在数量上和类群上的特点,即为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28、极端环境微生物:能生存于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等环境中的微生物。
29、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0、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居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1、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元素等营养物的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的数量激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
★★★
1、氨化作用:蛋白质、核酸和其它含N有机物的含N部分被微生物分解
4、乳酸发酵:乙醇在好气条件下被醋酸菌氧化为醋酸的过程。
5、酒精发酵:在厌气条件下,酵母菌分解己糖产生乙醇的过程。
6、C:N?C:N是指有机营养型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C素和N素营养的比例。C:N通常为5:1。
7、硝化作用: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8、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硝酸为亚硝酸、氨和氮气的过程为反硝化作用。
9、硫化作用:H2S、元素硫和其它不完全氧化的硫化物被微生物氧化生成硫酸盐的过程。
10、反硫化作用:土壤中的硫酸盐和其它氧化态的硫化物在厌气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为H2S的过程。
13、丁酸发酵:丁酸**在厌气条件下发酵己糖产生丁酸的过程。
16、司提克兰氏反应:蛋白质水解梭菌在水解蛋白质时产生多种氨基酸,两种氨基酸相互反应时,一个做电子供体,一个做电子受休,进行发酵作用,脱氨基,产生脂肪酸的作用称为Stickland反应,例如,丙氨酸氧化和甘氨酸还原产生醋酸就是典型的例子.
**章 **
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种类?至今人类发现的*大和*小的微生物类群各是什么?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可分为三类:原核类的**(**和古生菌)、放线菌、霉菌、蓝**、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真核类的**(酵母菌、霉菌、和覃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大的微生物             *小的微生物
★2、    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特点,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重要意义?
   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菌薄,层次较多,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菌弱。
   机理: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而G-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较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菌呈红色,而G+菌仍为紫色。
   意义: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正由于这一物理特性的不同才决定了*终染色反应的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也可鉴别古生菌。
★3、    如何理解“放线菌是介于**与丝状**间而更接近**的一类微生物”?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与**十分接近。①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②菌丝直径与**相仿,③革兰氏呈阴性,④都属于原核生物,⑤都是单倍体,多核。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形成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有分化为孢子丝,与丝状**的基本单位“菌丝”类似,但是它们差异很大,①**的菌丝比放线菌粗,②细胞壁的成分完全不同,丝状**的细胞壁由几个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网层等构成,③菌丝体分化不同,丝状**菌丝体分化成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④繁殖方式不同,丝状**的气生菌丝体回转化成子实体,孢子在其里面或外面产生,放线菌则通过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分生孢子。
★4、    如何理解“菌落特征与菌体细胞结构、生长行为及环境条件有关”?
菌落特征取决与组成菌落的细胞结构,生长行为及个体细胞形态的差异,都会密切反映在菌落形态上,如有些**有荚膜,在其细胞壁外就会有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而有些**有鞭毛,也会反映与它的菌落特征上,同时菌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形态特征也有差异,在利于生长和不利生长的情况下,**的形态有差异,有些**在恶劣的条件下能形成芽孢等休眠体结构,培养基的种类不同也会形成菌落形态的不同,使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同一种**时,其菌落特征不尽相同。
★5、    试述**糖被的类型及其对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意义。
   
意义:①用于菌种鉴定,②用作**和生化试剂,③用作工业原料,④用于污水生物处理。
★6、    比较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主要异同点。
    生物氧化    非生物氧化
步骤    多步式阶梯    一步式快速反应
条件    温和    激烈
催化剂    酶    化学物质或无催化剂
产能形式    大部分ATP    热、光
能量利用率    高    低
反应场所    线粒体(真核)细胞膜(原核)    体外
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失去电子    加氧、脱氢、失去电子
氧化功能    产能(ATP)产还原力[H]、产小分子中间代谢产物   产生大量的能量
氧化过程    脱氢(或电子)递氢(电子)受氢(电子)   氢(或电子)递氢(电子)受氢(电子)
放能    逐步放能    一次全部释放能量
★7、    列表比较**、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细胞结构、群体特征及繁殖方式的异同点。
     细胞结构   群体特征    繁殖方式
**   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内含物,核区组成,少数含有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等。革兰氏染色有G+、G-   菌落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粘稠,易挑起,质地均匀,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心部位颜色一致   主要为裂殖少数为牙殖
 
放线菌   单细胞多核原核生物,革兰氏染色显阳性,细胞壁的成分主要为肽聚糖,细胞呈丝状分枝,形成基内菌丝,气生菌丝   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层彩色“干粉”难挑起,菌落正反面颜色不一致   多数进行孢子繁殖,少数以基内菌丝分裂,形成孢子状细胞进行繁殖
霉菌   由菌丝构成,直径3-10μm,与酵母菌细胞类似,细胞壁主要有几丁质构成,少数含有维生素   菌落的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絮状,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   气生菌丝转化成各种子实体,子实体上或里面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酵母菌   细胞直径为**10倍,是典型的真核微生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构成。细胞壁分为三层,成分为酵母维生素   较湿润,较透明,表面较光滑,容易挑起,菌落知底均匀,正反面以及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   无性繁殖:牙殖,裂殖,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
★8、    列表比较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能源   氢供体    基本碳源    实例
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    光   无机物    CO2    蓝**、紫硫**、绿硫**、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    光   有机物    CO2及简单有机物   红螺菌科的**(即紫色无硫**)
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    无机物   无机物    CO2   硝化**、硫化**、铁**、氢**、硫磺**等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    无机物   有机物    有机物    绝大多数**和全部真核生物
★9、 如何获得**(G+、G-)、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获得:青霉素、溶菌酶
放线菌原生质体获得:蜗牛消化酶
霉菌原生质体获得:蜗牛消化酶
酵母菌原生质体获得:蜗牛消化酶
★10、酶的活性调节与酶合成调节有何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调节水平   调节方式
酶活调节    酶分子水平上的调节    激活、抑制酶的活性
酶合成调节    基因水平上的调节    诱导、阻遏酶的合成
    两者配合与协调,可达到*佳的调节效果,使微生物积累更多的为人类所需的有益代谢产物
★11、试述生物素对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影响,并简述其作用机制。
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生物素的浓度对谷氨酸的积累有着明显的影响,只有把生物素浓度控制在亚适量情况下,才能分泌出大量谷氨酸。
机制: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基,此酶可催化乙酰CoA的羧化并生成丙二酸单酰CoA,进而合成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因此,控制生物素的含量就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成分,进而改变膜的透性、谷氨酸的分泌和反馈调节
 
★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 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①原核类的**`放线菌`蓝**’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7.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5.缺壁**共有四类:
(1)L-型**: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由基因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多形态,有的可通过**滤器而又称滤过型**,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2)原生质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形成。
(3)原生质球:又称球状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去除革兰氏阴性**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阴性**新生细胞壁合成后,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而形成的**细胞,它呈圆球形。
(4)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上述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的共同特点是:无完整的细胞壁,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极其敏感,革兰氏染色阴性,即使有鞭毛也无法运动,对相应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当然,如在形成原生质体和球状体以前已有噬菌体侵入,则它仍能正常复制.增殖和裂解;同样,如在形成原生质体前正在形成芽孢,则该芽孢也仍能正常形成。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六、革兰氏染色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番红复染
革兰氏染色机制:由于G+**细胞壁较厚,尤其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含脂量又低,当它被酒精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复体物的逸出,故菌体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故G-菌体呈复染液的红色。

★1. 什么是细胞壁?生理功能是什么?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有: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主要功能;
(3)阻拦酶蛋白和某些***等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
(4)赋予**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青霉素抑制G+的机理是什么
青霉素是肽聚糖单体五肽尾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它与肽聚糖单体竞争转肽酶的活力中心,当转肽酶与青霉素结合后,因前后二个肽聚糖单体间的肽桥无法交联,因此只能合成缺乏正常机械强度的缺损“肽聚糖”,从而形成了细胞壁缺损的细胞,如原生质体或球状体等。因此青霉素对处于生长旺盛期的**具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处于生长休眠期的**则无作用。
而溶菌酶存在于鸡蛋清及动物的眼泪中,能催化肽聚糖的水解,因此溶菌酶不论是对生长旺盛期的**,还是对生长休眠期的**,都有明显的作用。
★3. 细胞膜的概念及其功能
细胞质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nm,由磷脂(占20%-30%)和蛋白质(占50%-70%)组成。其主要功能有:
(1)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送和交换;
(2)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的屏障作用;
(3)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肽聚糖.脂多糖和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
(4)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5)传递信息;
(6)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的能量。
★4.荚膜概念及其功能
荚膜是有些**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液层。其主要功能有:
(1)作为细胞外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质,2并能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
能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使之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
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粘附作用5透性屏障,离子交换系统,避免金属离子毒害6细胞识别

★4.G+和G-**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G-**与G+**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原生质体?及其特点
(protoplast)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形成。
 
1.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
2.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
3.比正常有细胞壁的**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7.何为“拴菌试验”?它何以能说明鞭毛的运动机制?
答: “拴菌”试验(tethered-cellexperiment)是1974年,美国学者西佛(M.Silverman)和西蒙(M.Simon)曾设计的一个实验,做法是: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牢“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行为。
因实验结果发现,该菌是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非伸缩挥动),故肯定了“旋转论”是正确的。
★8.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答: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关键是芽孢有生命的部位即核心部位的含水量很**,为10%~25%,因而特别有利于抗热。
★9.什么是菌落?试讨论**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答: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孢的**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