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日期:2024-05-16 09:30
浏览次数:3837
摘要: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
在极短时间内激烈“扰动”,即发生“瞬态局部严重污染”,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它是指:非正常的、不可抗拒、在时间、地点、场合、排污方式、排污途径、排污种类、数量、浓度等均难以预料的环境污染事故,出现的频率很小,但危害极大。
年份
事故情况
危害
1984.12
印度博帕尔市美国碳化公司农药厂430t氰酸甲酯泄漏
6400人中毒死亡
13.5万人受伤害
20万人被迫迁移
1986.4.26
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爆炸
203人受到大剂量照射
31人死亡
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
1989.3.24
美国阿拉斯加的王子海湾一油船搁浅原油泄漏3.8×104吨
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
几十万只海鸟死亡
1993.8
中国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爆炸
摧毁7座仓库、
2800多吨化学品
大火持续16h
爆炸中心炸出两个深9m、直径20m的大坑
15人死亡
表10-7是1962年到1987年95个国家化学事故资料统计。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
(1)、生产事故:在化工、石油、煤炭、医药、核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极毒化学品、易燃易爆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设备、管、阀破裂造成有毒物、放射性物质泄漏、燃烧爆炸等事故。
(2)、贮运事故:有毒有害物品在贮存过程中,发生贮罐腐蚀、破损、仓库火灾、爆炸等事故;危险品在运输或输送途中,发生沉船、翻车、输送管道泄漏或爆炸、燃烧等事故。
(3)、自然灾害:地质、台风、龙卷凤、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工厂、仓库倒塌、船只沉没,车辆顷翻,如果伴随危险品流失,将引发恶性环境污染事故。
(4)、人类战争:包括二类,一是战争破坏工厂、仓库、设施、油田、输油管道等;二是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等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
(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
(2)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
(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例:煤矿瓦斯、烟花爆竹厂以及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漆硫磺使用不当造成爆炸事故。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4)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
(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
(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
(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1)形式多样性:有核污染;农药、有毒化学品;溢油;爆炸等事故。产生方式有在生产、贮存、运输中使用和处置不当所引起。
(2)发生的突然性:一般环境污染是常量排污,有其固定排污方式和途径。而突发性事件往往无固定排污方式,在人们意料之外。
(3)危害的严重性:一般环境污染多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短期内排污量少,相对危害小,不破坏正常生活和秩序,而突发性事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一次性大量泄漏有毒物或发生严重爆炸,短期内难以控制,破坏性大,损失严重。
(4)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所以很难在短期内控制,加之污染面大,又给处理处置带来了困难。
(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规律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其难以预料的一面,但也有其规律性一面,即污染源集中处(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是突发事故的发生源,工艺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防范不足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受伤;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社会不安定和恐慌;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由于几率很小、发生突然、污染物扩散迅速,后果严重,使环境监测、处理处置非常困难,成为环境监测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1、应急监测的任务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它要求监测人员在**时间达到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浓度、污染范围、扩散速度及危害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的技术支持,为正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2、应急监测的原则
(1)预防与应急监测相结合:事先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几率;
(2)成立应急事故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装备、技术、资金等方面充分落实,作好各种预案;一旦发生事故能在*短时间内携带装备达到现场,*快速度确定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为处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损失减少到*低。
(3)进行预防和减少发生几率方面分析:应对所在地区调查了解有害物质生产、使用情况,贮存数量和地点、运输方式和路线等,并相应制定处理处置预案;
(4)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发动公众、提高预防意识;组织应急机构、网络,落实各项措施;组织演习等。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地方性紧急情况认识和准备”的文件——阿佩尔(APELL)计划。计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及群众团体对突发性事故的警觉与认识,因为许多重大、恶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只要平时提高警惕,加强管理和防范,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发生了重大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只要懂得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和紧急救援的知识与技能,就能对其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置,尽可能降低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
l995年,在国家环保局领导下成立了“国内环境保护系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机构”,包括:
(1)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及应急值班系统,由国家环保局和各省市环保局有关领导、污染控制司(处)、监督管理司(处)、自然保护司(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列出值班电话和传真号,便于联系;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机构及通讯联络,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下设领导小组、技术组、通讯组、交通组各成员的通讯电话、家庭住址均一一列出,便于联络。
(3)并对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与器材的装备作了规定,主要仪器设备与器材的要**:①快速简易检测箱(管);②便携式现场测试仪器;②实验室仪器与器材;④防护器材;③通讯联络器材;
(4)交通工具:监测车或交通车辆。并对各地开展污染事故隐患调查、管理、建立查询系统、资料信息系统,加强宣传,技术培训和应急监测科研工作作了部署。
1、应急响应系统
应急响应系统包括:应急响应程序;应急组织系统;应急通讯系统;应急防护和救援;应急预案和应急状态终止等6个部分。
(1)应急响应程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与处置的特点,要求一旦事故发生,必须尽快进行有效处理,*大限度地减小或消除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了使事故的应急处理做到有条不紊,需要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程序。
(2)应急组织系统
应急组织系统以县以上行政区域作为应急响应程序的框架,依据我国部门间行政职能的划分,可设立以下相应的应急组织:①应急委员会,由当地政府和环保、公安、消防、卫生、水利、气象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审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并协调落实部门关系,在处理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统一协调应急行动。②应急办公室:是应急组织中的常设机构。为便于日常工作,可由环保部门各科室和监测站的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和落实应急计划,建立技术储备,接收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报警;处置一般污染事故,重大污染事故在报告应急委员会的同时作先遣处理。③在应急响应时提供各种专业支持。
(3)应急通讯系统
应急通讯系统包括事故报警、应急指挥、应急信息发布3部分:
报警系统平时应设立专用电话,并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救援报警系统110、119、120做到24小时畅通;
指挥系统应由对外界相对保密的办公室电话、手机和对讲机组成,以避免应急期间受外界干扰;
信息发布系统可由广播、电视及通讯车辆组成,在场外应急响应中需要应急区域内群众配合时,向群众公告污染事故的状况和正在采取的应急措施。
(4)应急防护和救援
根据污染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可能波及的范围划分为救援区域、防护区域和**区域,设置相应的监控点位,及时监测,实时调整。
(5)应急预案
建立企业档案,主要指危险品仓储(各地的大型化学试剂、油库、储气罐);重点工业污染事故排放隐患:污染事故高发的饮用水源地事故隐患;
建立本地区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
建立应急监测技术方案;
建立本地区的重点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场内、场外应急预案。
(6)应急状态终止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包括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两个过程。当经过应急处置已达到下列3个条件:①根据应急指挥部的建议,确信污染事故已经得到控制,事故装置已处于**状态;②有关部门已采取并继续采取保护公众免受污染的有效措施;③已责成或通过了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环境恢复计划。事故控制区域环境质量正处于恢复之中时,此时应急委员会可以宣布应急状态终止,进入善后处理阶段。
善后处理包括:①组织实施环境恢复计划;②继续监测和评价环境污染状况,直至基本恢复;③有必要时。对人群和动植物的长期影响作跟踪监测;④评估污染损失,协调处理污染赔偿和其他事项。
2、应急监测系统
应急监测系统包括质量管理、组织保障、技术支持等三部分。
(1)应急监测质量管理
(2)应急监测组织保障
(3)应急监测技术支持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