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实验室工作要求及**知识

日期:2025-05-02 11:10
浏览次数:3344
摘要:

实验室工作要求及**知识

1  实验室工作要求

(1)      水、汽化学分析实验室是火电厂监督水汽品质的眼睛,为电厂化学工程师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因此水、汽化学分析实验室的人员应有明确职责的组织分工,应有技术主管**负责实验室的技术工作;应有质量主管并赋予其实施和遵循质量体系的责任和权力;应设立必要的管理员。

(2)      实验室应建立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文件,这些规章制度应涉及如下方面:

——关于实验室质量控制;

——关于实验室文件的管理,包括内部文件、外来文件(标准、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和其他文件资料)、各种记录和分析报告等;

——关于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关于**和内务管理;

——关于环境的建立、控制和维护;

——关于仪器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关于样品的管理;

——关于分析操作、记录和分析报告的管理;

——关于出现意外和偏离规定时的纠正措施,等等。

(3)      应确保从事化学分析、操作专门设备以及签署分析报告等人员的能力,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按计划进行相关的培训与考核,保存实验室人员的有关信息。

(4)      实验室的设施及环境条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分析试验台架、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便于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能确保人身和设备**。

(5)      实验室正确配备水、汽分析所需的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管理,按规定对仪器设备定时检定,主要仪器设备建有档案。

(6)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操作规程是水、汽分析的依据,应按规章制度正确进行采样、分析记录和分析报告的审批。

2 实验室**知识

化学分析实验室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因此实验室人员不仅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程,而且应具有基本的防火、防爆和防毒的知识。

2.1  防火知识

(1)      妥善保管易燃、易爆、易自燃和强氧化剂等类药品;

(2)      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试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      使用易挥发可燃试剂(如乙醇、丙酮、汽油等)时,要尽量防止其大量挥发,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绝不能在明火附近倾倒、转移这类易燃试剂;

(4)      易燃气体(如甲烷、氢气)钢瓶,不应直接放在室内使用,应隔离放置;

(5)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电源线路,遵守**用电规程;

(6)      室内必须配备灭火器材,灭火器材固定放置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定期检查或更换;

(7)      发现起火,要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煤气,扑灭着火源,移走可燃物;

(8)      如为普通可燃物,如纸张、木器等着火,可用沙子、湿布等盖灭;

(9)      衣服着火时,应立即离开实验室,可用厚衣服、湿布包裹压灭,或躺倒滚灭或用水浇灭;

(10)  若在敞口容器中着火,可用石棉布盖灭,绝不能用水浇;

(11)  若是有机溶剂洒在桌面、地面着火时,用石棉布或沙子盖灭,绝不能用水浇;

(12)  火势较大时除及时报警外,可用灭火器扑救;

(13)  水虽然是常用的灭火材料,但在化验室起火时,若要用水,应十分慎重。因为有的化学药品比水轻,会浮于水面,随水流动,反而可能扩大火势,有的药品能与水反应引起燃烧甚至爆炸,所以除非确知用水无害时,尽量不要用水。

2.2  防爆常识

爆炸会引起更大的危害,因此使用易爆物品如苦味酸等要格外小心,有些药品虽然单独存放或使用时比较稳定,但与某些药品混合后就会变成易爆物品,十分危险,许多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就会爆炸。

2.3  防毒常识

实验室中接触的有毒物品,对人体的毒害途径和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气态或烟雾状毒物,

COHCNCl2NH3、酸雾及有机溶剂蒸气等,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有些是操作时不

慎沾在手上,洗涤不干净,在饮水进食时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或者手上有伤,通过伤口

1-1  易爆混合物

主 要 物 质

互相作用的物质

引起燃烧、爆炸的因素

  

HNO3(发烟)

有机物

相互作用

燃烧

KclO4

乙醇、有机物

相互作用

爆炸

KMnO4

乙醇、乙醚、汽油

H2SO4

爆炸

NH4NO3

锌粉和少量水

相互作用

爆炸

Na2O2

有机物

摩擦

燃烧

KNa

相互作用

燃烧、爆炸

S

氯酸盐、二氧化铅

捶击、加热

爆炸

P(红)

氯酸盐、二氧化铅

相互作用、加热

爆炸

P(白)

空气、氧化剂、强酸

相互作用

燃烧、爆炸

Cl2

氢、甲烷、乙炔

阳光、光照

燃烧、爆炸

丙酮

过氧化氢

相互作用

燃烧、爆炸

1-2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燃点及其与空气混合时的爆炸范围

名称(化学式)

燃点

(℃)

空气中含量 %

上限

下限

氢(H2

585

75

4.1

氨(NH3

650

27.4

15.7

甲烷(CH4

537

15

5.0

乙烷(C2H6

510

14

3.0

乙烯(C2H4

450

33.5

3.0

乙炔(C2H2

335

82

2.3

一氧化碳(CO

650

75

12.5

硫化氢(H2S

260

45.4

4.3

苯(C6H6

538

8.0

1.4

甲醇(CH3OH

427

36.56.0

 

乙醇(C2H5OH

538

18

4.0

进入血液而致毒,如氰化物、砷化物、汞盐、钡盐等毒品;有些则是因为触及皮肤及五官黏膜进入人体的,如HgSO2SO3、氮的氧化物等。

因此,凡涉及毒品的操作,必须认真、小心、手上不要有伤口,实验完后一定要仔细洗手;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一定要在通风柜中进行,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