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土壤背景值

日期:2025-05-02 07:49
浏览次数:4835
摘要: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背景值这一概念*早是地质学家在应用地球化学探矿过程中引出的。背景值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岩石、风化产物、土壤、沉积物、天然水、近地大气等)中的正常含量。在环境科学中,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当今,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积累和现代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使自然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想寻找一个**未受污染的土壤环境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概念。

有关背景值的调查研究,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美国首先于1961年由地质调查局在美国大陆本土上开展背景值的调研工作,1984年发表了美国大陆土壤及其他地表物质中的元素浓度的专项报告,并于1988年完成了国内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前后共分析近50个元素。日本在1978—1984年也开展了国内范围的表土和底土背景值的调研,测定了CuPbZnCdCrMnNiAs8种元素,并提出了背景值的表达方法。

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部分城市及地区(北京、南京、广州等)的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1982年国家把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列入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松辽平原、湘江谷地开展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1986年再次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列为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范围包括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所有土壤类型,分析元素达60多个(见表54),并于1990年出版了《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专著。该书对开展我国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规化、环境评价、土壤环境标准以及地方病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常用表达方法有下列几种:用土壤样品平均值( )表示;用平均值加减一个或两个标准偏差(S)表示( ±S±2S);用几何平均值(M)加减一个标准偏差(D)表示(M±D)。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法是:对元素测定值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元素,用算术平均值( )表示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用算术均值标准偏差(S)表示数据的分散度,用 ±2s表示95%置信度数据的范围值。

 

式中: ——土壤中某污染物的背景值;

xi——土壤中某污染物的实测值;

n——土样数量。

 

 

对元素测定值呈对数正态或近似对数正态分布的元素,用几何平均值(M)表示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用几何标准偏差(D)表示数据分散度,

 

 

 

式中:M——土壤中某污染物的背景值;

xi——土壤中某污染物的实测值;

n——土样数量。

54国内土壤(A)背景值(μg/kg)

 

注:本表摘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P87

①A层指土壤表层或耕层。

下一篇: 土壤组成
上一篇: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