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溶解氧(DO)

日期:2025-05-01 16:10
浏览次数:8478
摘要:

溶解氧(DO

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大气压力、水温及含盐量等因素有关。大气压力下降、水温升高、含盐量增加,都会导致溶解氧含量降低。

清洁地表水溶解氧接近饱和。当有大量藻类繁殖时,溶解氧可能过饱和;当水体受到有机物质、无机还原物质污染时,会使溶解氧含量降低,甚至趋于零,此时厌氧**繁殖活跃,水质恶化。水中溶解氧低于3—4mg/L时,许多鱼类呼吸困难;继续减少,则会窒息死亡。一般规定水体中的溶解氧至少在4mg/L以上。在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溶解氧也是一项重要控制指标。

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有碘量法及其修正法和氧电极法。清洁水可用碘量法;受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用修正的碘量法或氧电极法。

(一)碘量法

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含量。反应式如下:

MnSO42NaOHNa2SO4MnOH2

2MnOH2+O22MnOOH2

(棕色沉淀)

MnOOH22H2SO4MnSO423H2O

MnSO422KIMnSO4K2SO4I2

2Na2S2O3I2Na2S4O62Nal

当水中含有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及有机物时,会干扰测定,应预先消除并根据不同的干扰物质采用修正的碘量法。

(二)修正的碘量法

1.叠氮化钠修正法

水样中含有亚硝酸盐会干扰碘量法测定溶解氧,可用叠氮化钠将亚硝酸盐分解后再用碘量法测定。分解亚硝酸盐的反应如下:

2NaN3H2SO42HN3+Na2SO4

HNO2NH3N2ON2H2O

亚硝酸盐主要存在于经生化处理的废水和河水中,它能与碘化钾作用释放出游离碘而产生正干扰,即

2HNO22KIH2SO4K2SO42H2ON2O2I2

如果反应到此为止,引入误差尚不大;但当水样和空气接触时,新溶入的氧将和N2O2作用,再形成亚硝酸盐:

2N2O22H2OO24HNO2

如此循环,不断地释放出碘,将会引入相当大的误差。

当水样中三价铁离子含量较高时,干扰测定,可加入氟化钾或用磷酸代替硫酸酸化来消除。

测定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M—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mL);

V水样体积(mL);

8—氧换算值(g)。

 

应当注意,叠氮化钠是剧毒、易爆试剂,不能将碱性碘化钾-叠氮化钠溶液直接酸化,以免产生有毒的叠氮酸雾。

2.高锰酸钾修正法

该方法适用于含大量亚铁离子,不含其他还原剂及有机物的水样。用高锰酸钾氧化亚铁离子,消除干扰,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钠溶液除去,生成的高价铁离子用氟化钾掩蔽。其他同碘量法。

(三)氧电极法

广泛应用的溶解氧电极是聚四氟乙烯薄膜电极。根据其工作原理,分为极谱型和原电池型两种。极谱型氧电极的结构如图230(图略)所示。由黄金阴极、银-氯化银阳极、聚四氟乙烯薄膜、壳体等部分组成。电极腔内充入氯化钾溶液,聚四氟乙烯薄膜将内电解液和被测水样隔开,溶解氧通过薄膜渗透扩散。当两极间加上0.5—0.8V固定极化电压时,则水样中的溶解氧扩散通过薄膜,并在阴极上还原,产生与氧浓度成正比的扩散电流。电极反应如下:

阴极:O22H2O4e4OH-

阳极:4Ag4Cl-4AgCl4e

产生的还原电流i可表示为:

 

式中:K——比例常数;

n——电极反应得失电子数;

F——法拉第常数;

A——阴极面积;

pm——薄膜的渗透系数;

L——薄膜的厚度;

c0——溶解氧的分压或浓度。

可见,当实验条件固定后,上式除c0外的其他项均为定值,故只要测得还原电流就可以求出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各种溶解氧测定仪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工作的。测定时,首先用无氧水样校正零点,再用化学法校准仪器刻度值,*后测定水样,便可直接显示其溶解氧浓度。仪器设有自动或手动温度补偿装置,补偿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测量误差。

溶解氧电极法测定溶解氧不受水样色度、浊度及化学滴定法中干扰物质的影响;快速简便,适用于现场测定;易于实现自动连续测量。但水样中含藻类、硫化物、碳酸盐、油等物质时,会使薄膜堵塞或损坏,应及时更换薄膜。

下一篇: pH值
上一篇: 氰化物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825号